编者按:1910 年,一位化学家在实验室独自记录数据,准备以唯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他或许未曾想到,在他所耕耘的领域,百年之后,超过99%的研究将由团队完成。这一现象并非偶然河南配资公司,作家菲茨杰拉德曾断言:“伟大的思想从不在会议中诞生。”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这一观点正逐渐被颠覆。《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 《The Increasing Dominance of Teams in Production of Knowledge》揭示了这一趋势。Stefan Wuchty及其团队通过分析1990万篇论文和210万项专利,发现人类知识生产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团队时代。
01
研究背景
翻开科学史,牛顿、爱因斯坦等“孤独天才”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当我们横跨半个世纪追踪数据,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在科学与工程领域,团队论文占比从不足50%飙升至90%以上,平均作者数从1.9人扩大到3.5人;社会科学领域更发生剧变,1955年仅17.5%的论文合作完成,2000年这一比例已突破51.5%。最令人震惊的是数学领域——这个曾被视作“天才单人竞技场”的学科,团队合作比例竟19%跃升至57%,平均作者数从1.22人增至1.84人。这种转变引发了两个核心问题:
展开剩余85%团队是否比个人更能有效地生产知识?
这种团队化趋势是否普遍存在于各个学科领域?
02
数据与方法
研究者使用了两个主要数据集:
科学论文数据:来自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涵盖1955年以来的科学与工程、1956年以来的社会科学以及1975年以来的艺术与人文领域的1990万篇论文。
专利数据:涵盖1975年以来的210万项美国注册专利。
研究定义“团队”为论文或专利中有多于一个作者或发明者的情况。研究者将科学出版物分为三大类及其子领域:科学与工程(171个子领域)、社会科学(54个子领域)和艺术与人文(27个子领域),并将专利作为一个单独的类别。
03
主要发现
1.团队化趋势明显
在科学与工程领域,团队合作的趋势尤为显著。自1955年以来,团队撰写的论文占比从不足50%飙升至2000年的90%以上。与此同时,平均团队规模也从1.9人扩大至3.5人,几乎翻倍。这表明,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不仅在数量上更多地依赖于团队合作,而且在团队规模上也在不断扩大。
在社会科学领域,团队化的趋势同样迅猛。1955年,仅有17.5%的论文是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的,而到了2000年,这一比例跃升至51.5%。这意味着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已经从以个体研究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团队合作为主。同时,平均作者数也从不足2人增长至2人以上,并且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在人文艺术领域,尽管个体创作仍然占据主流地位(超过90%),但团队合作的比例也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统计数据显示,这一趋势的显著性水平达到了P<0.001,表明其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在人文艺术领域的27个子领域中,近90%的子领域都显示出团队合作比例的增长苗头。
在专利发明领域。 从1975年到2000年,团队发明的平均人数从1.7人增至2.3人。在这段时间内,所有36个技术子领域都呈现出团队化增强的态势,这表明团队合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随着技术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单一发明人的力量往往难以满足现代技术发展的需求,因此团队合作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这种团队化趋势的普遍性和持续性,不仅反映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也对学术界、工业界以及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团队合作,如何促进跨学科的交流与协作,以及如何在团队合作中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潜力,都成为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2.团队影响力的优势
团队化不仅是组织形式的变化,更带来了研究影响力的质的改变。研究采用“相对团队影响力”(Relative Team Impact, RTI)指标衡量团队成果与个人成果的平均引用率。
在所有研究领域(科工、社科、人文、专利)和所有时间段, 团队成果的平均被引次数均显著高于个人成果(RTI >1)。同样,团队的影响力优势随时间持续增强。例如在科学与工程领域。1955年团队论文被引次数是个人论文的1.7倍,而在2000年这一优势扩大到2.1倍。即使是小规模团队(如2人合作),其相对于个人的引用
优势也在扩大(从1950年代的1.3倍增至1990年代的1.74倍)。在研究过程中,为消除“团队自引更多”的疑虑,研究者剔除了所有自引数据。结果显示RTI值仅下降5-10%,团队的核心引用优势依然稳固(如医学领域RTI从3.10降至2.87,生物学从2.30降至2.13)。
04
谈论与思考
团队化浪潮的兴起并非由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随着各学科知识总量和深度的激增,研究者们不得不深耕细分领域,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科学问题。这种知识爆炸使得解决复杂问题时,必须整合跨学科、跨技能的专业知识,从而推动了团队合作的必要性。 其次,全球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使得团队合作变得更加高效和必要 。此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邮件和网络协作工具的广泛应用,极大地降低了跨地域团队协调的障碍,使得团队合作更加便捷和高效。
然而,团队化的流行并不仅仅局限于需要昂贵设备和大规模实验室的“大科学项目”。 在一些低资本密集型的领域,如社会科学和数学,团队化趋势同样迅猛。这表明,团队合作的兴起并非仅仅由资本投入推动,而是存在更普适的动力机制。例如,某些领域(如生物医学和高能物理)对多作者和大型团队的接受度提高,但这无法完全解释为什么在数学、经济学等“小团队”或“非实验室”领域,团队化趋势也如此显著。这些现象表明,团队合作的兴起是一个多维度的现象,受到知识增长、研究者数量、技术进步、研究规范演变以及资本投入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随着团队在知识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模式也引发了深刻的反思与广泛的担忧。 一方面,关于团队协作能否催生伟大思想的质疑声不断涌现。正如作家菲茨杰拉德所言,“伟大的思想从不在会议中诞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团队协作可能带来的协调内耗和群体思维的担忧。在团队环境中,个体的创新火花可能会被抑制,导致无法产生真正具有突破性的想法。
另一方面,团队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诸多实际问题。在大规模团队中,个体的贡献往往难以精确衡量,这给学术评价、奖励分配以及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例如,诺贝尔奖等重要奖项通常限制获奖人数为三人,这使得在大型团队中如何公平地分配荣誉和奖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团队合作还可能引发“搭便车”的风险,即部分成员可能贡献不足,却依然享受团队成果带来的好处。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团队的公平性,也可能削弱其他成员的积极性。
最后,大型团队的管理协调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任务分配、进度跟踪等管理工作,都可能成为团队发展的瓶颈。这些管理成本的增加,可能会削弱团队合作的效率,甚至抵消团队合作带来的潜在优势。
05
结语
这篇研究以半个世纪的知识生产轨迹为镜,揭示了一个深刻变革:科学创新的主导模式已从“孤独天才”转向“协作网络”。团队不仅成为知识生产的常态,更成为高影响力研究的引擎。这一趋势跨越硬科学、社会科学乃至人文学科,昭示着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日益依赖集体智慧的交融。
这一转变不仅是研究形式的革新,更是知识本质的重构:复杂问题需要多维视角,重大突破源于思想交融。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唯有联结个体智慧,方能照亮文明前行的未知领域。科学史上的星光从未熄灭,只是从孤星点点河南配资公司,汇成了璀璨星河。
发布于:北京市凯丰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